我在唸書時曾經讀過一篇文章關於Bedtime story
在很多西方國家
家長都會在小孩睡覺前唸故事書給孩子聽
(現在在台灣也可能有很多家長開始讀故事書給小孩聽)
除了純粹的樂趣外 也是孩子學習的好機會
但是這篇文章提出一個論點我覺得很有趣
她提出讀故事的方法不同可能有不同的結果
姑且不論文章內的實驗方法及其結論是否恰當
她的論點的確可以讓我們反思我們的行為及修正我們的教學法
文章中提到 如果只是"讀書"給孩子聽
孩童到了開始上學後 表現沒有比較好
如果是除了唸書外還和孩子有問答討論的  上學後表現較好

這有可能是因為學校上課時經常會有問答的機會
因此習慣和父母互動的孩童比較容易進入狀況
而只聽故事的 可能需要較久的時間適應

我覺得有趣的是
這和許多"互動"教學 似乎有所相聯
他們也都強調互動的重要性
剛好那時我的小姪女剛好一至二歲
她就成為我觀察的對象
我開始觀察父母讀故事的習慣和孩子的反應
我發現媽媽是互動式的 而爸爸是一字不漏的讀故事
結果 我發現孩子居然也可以從父母學到不同的方面
我的小姪女可以和大家討論外 她也幾乎背下整個故事
而且運用到日常生活

我自己做了個小小的結論
希望給大家做參考
的確 語料的層級要適當孩子才會學習
互動及情境教學有助孩子瞭解(如媽媽)
但是重覆性也是孩子學習的要素(如爸爸)
沒有一種方法是唯一的方法學習
只要父母用點巧思 並掌握大原則
孩子就可以學習的很好
當然 我還沒有孩子
將來我的孩子也都會和所有語言學狂熱者一樣
成為媽媽的實驗觀察對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eeg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