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家中有幼兒的 真的要特別小心

文章中提到99.99的人會自然痊癒 這時過於焦慮的我才放下心 不然還真不敢帶孩子回台灣

 

 

 

 

 

面對腸病毒—了解腸病毒—戰勝腸病毒

鄭玫枝        

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小兒學科副教授

 

    腸病毒感染是幼兒常見的傳染病,每年夏秋季節是腸病毒感染的好發季節,自從民國八十七年台灣地區發現多起重症腸病毒感染案例後,全民都開始重視這個問題。在此作簡單的說明,希望能讓大家更了解腸病毒,進而勇於面對它,並且戰勝它。

腸病毒

  腸病毒是濾過性病毒的一種,包括二十三種A群克沙奇病毒、六種B群克沙奇病毒、三種小兒麻痺病毒、三十種依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至71型腸病毒等六十幾種,在台灣常見的致死率最高的腸病毒是71型。

    腸病毒好發於夏季、初秋之際,而台灣地區因位在亞熱帶,所以一年四季都可能有感染病例出現,但仍以夏及秋季為主要流行季節。去年與今年(2004-2005)的最高峰都在暑假來臨前的5-6月間,暑假時通報人數已減緩,但開學後9-10月間又有另一波高峰。

    事實上,此種病毒世界各地都有。美國與台灣類似,腸病毒感染也好發於夏秋季結節,每年個案數多到僅次於感冒人數(每年約一千萬至一千五百萬人感染腸病毒)。.

臨床症狀

    潛伏期為一到十天,平均約三到五天。

    腸病毒感染是全身性、多器官系統性的;有五至八成的患者是沒有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大部分病例過了幾天之後會自然痊癒,這些不顯性感染以成人較為常見。

    兒童腸病毒的感染大多數也是無症狀的。造成臨床疾病的腸病毒感染中,又因腸病毒種類、病患的年齡等而有所不同,其中又以無症狀的發燒為主,部份病童也可能有燥動、食慾差、腹瀉及輕微感冒等表現。這類非特異性的發燒通常持續2-10天,少有併發症。最典型的症狀(手足口症)是口腔黏膜、上顎、牙齦、舌頭有多處潰瘍;而手、足、口、臀部及膝蓋等部位會出現零散之紅疹小水泡,也會有微燒、疲倦、厭食等症狀。病程為七至十天。此外還有咽峽炎(herpangina)也很常見,症狀有發燒、疲倦、厭食、喉嚨痛及易流口水,一般少有併發症;扁桃腺周圍與懸雍垂兩側之軟顎可發現多處潰瘍,但沒有四肢之紅疹。

    大部分的腸病毒感染者通常都會自然康復,但是在少數情形下會出現一些併發症,這些併發症有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新生兒敗血症等,其中又以腸病毒71型最可能出現致命性的併發症,這也是為什麼大家「聞腸病毒而色變」的主要原因。尤其新生兒及小嬰兒感染者偶而會發生病毒性休克症候群,侵犯多種器官,死亡率很高。

    民國八十七年台灣地區腸病毒流行時,雖然專家對感染致死率的推估不同,但是一般的估計是在十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一之間,意思就是感染了腸病毒以後,99.9%以上的患者都會恢復。

傳染途徑

    腸病毒可以經由糞口傳染或經由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飛沫、及皮膚上潰瘍的水泡等途徑傳染。病毒的傳染常因青少年(學童)或成人自外面帶回,或學童間相處,經由接觸或飛沫方式感染家中幼童或同學而造成;也可能經由接觸無症狀帶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口鼻分泌物、咳嗽、打噴嚏飛沫,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玩具常成為幼童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更容易因接觸幼童口嘴造成大量病毒感染而發病。

    腸病毒傳染力始於發病之前幾天,在咽喉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腸病毒可持續存在於病人的口鼻分泌物三至四週,而其腸道的病毒排出時間可以持續數週(六至八週)之久。一般而言,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它們在家庭之中有很高的傳染率,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例如擁擠的美食街、托兒所、幼稚園、安親班、小學等,也較容易發生傳染。另外,在流行期甚至可以由污水中分離出病毒。

    由於腸病毒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需特別注意感染者之隔離照顧,也必須特別小心處理感染者之糞便、口鼻分泌物、及皮膚上的水泡;發病二週後,咽喉之病毒排出量大量減少,透過口鼻分泌物、飛沫、接觸等途徑傳染的危險性降低,但仍應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接觸傳染,同時因感染者排出之糞便仍有病毒存在,因此仍須注意預防腸胃道之感染,養成時時正確洗手等衛生習慣。

 

診斷及治療

   溫暖或炎熱的夏秋季裡,小朋友身上出現紅疹、發燒、頭痛、嘔吐、易煩燥等症狀最大的可能就是腸病毒感染。確定的診斷除手足口症與咽峽炎較易判斷外,大部份須要實驗室的確認,方法包括有:1)血清抗體之變化 2)病毒培養與鑑定 3)分子生物學方法:聚合媒連鎖反應。

  只有經由實驗室檢驗,才能確定診斷是由何種腸病毒引起,但是,病毒之分型對於治療並無助益。絕大多數症狀輕微者,予以症狀治療即可。對於極少數有併發症之個案,則採對症療法。請洽可信賴之小兒科醫師診治。病患於身體免疫力克服感染後即逐漸康復,但病毒仍可經由糞便排出,持續數周之久,而致感染他人。

  如出現持續或反覆高燒、嘔吐、嗜睡、不安.意識不清.活力不佳.咳嗽、呼吸急促等非典型症狀,或有任何疑義,請儘速就醫。有關免疫球蛋白之使用,因其效果尚在試驗階段,同時必須考慮其可能之潛在危險,故應由醫師審慎評估。一般而言,腸病毒發病後七天內是重症發生的危險期,照顧上應以多喝水、多休息為原則,以免造成脫水、休克或其他併發症的產生。

預防方法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要預防腸病毒的感染就要了解腸病毒的特性、傳播途逕以及其致病機轉。

        由於腸病毒型別很多,無法得過一次就終身免疫,而且目前並沒有疫苗可以預防(小兒麻痺除外),又因其可經口、飛沫及接觸等途徑傳染,控制不易,故大家應注意下列預防方法:

一、高危險群:三歲以下小孩要特別小心,有較高比率得到腦炎、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

二、增強個人之免疫力:注意營養、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及充足睡眠。

三、加強個人衛生:正確且勤加洗手,以預防自身感染,及避免藉由接觸傳染給嬰幼兒。

四、注意環境衛生:保持環境清潔及通風。

五、避免接觸受感染者:避免出入過度擁擠之公共場所,避免與病患接觸。

六、如有疑似腸病毒感染症狀請儘速就醫。

七、家中有病患時應注意:

(一)小心處理病患之排泄物(糞便、口鼻分泌物),且處理完畢應立即洗手

(二)多補充水分,學童儘量請假在家休息,以避免傳染給同學。

(三)對群體中之第二個病患要特別小心,其所接受的病毒量往往較高,嚴重程度可能提高。

(四)有下列情況需立刻就醫:

1.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應即早就醫,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二至四天後出現。

2.肌抽躍(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

3.持續嘔吐。

4.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

5.患者應避免與孕婦、新生兒及小孩接觸。

 停課問題

 一般而言,在感染腸病毒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高,而且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也較容易發生傳染,所以幼稚園、小學或其他托兒處所發現有二個以上同時或接連感染腸病毒兒童時,可視情況停課,用隔離病童的方式來阻斷疾病的流行。衛生機關對此有明確的規定,可依規定辦理。

結論

    傳染病不可能在人群社會絕跡。認識腸病毒,了解腸病毒,就知道怎樣去面對它與預防感染。腸病毒雖多,但是秋涼季節到來,其它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例如: 流感)仍很多,所以必需認識它,並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與正確的醫療常識,才能保障個人的最佳健康。

    防止腸病毒感染的擴大與流行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希望家長、師長與醫療人員共同合作一起對抗腸病毒。同時作機會教育,讓大家一起學到如何面對腸病毒,更進而學會如何預防其他疾病,讓每個人都變成防疫尖兵,這樣何懼各種新興傳染病呢?

 

文章取自http://homepage.vghtpe.gov.tw/~ped/new_page_146.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eeg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